立秋过后,天气逐渐转凉,养生保健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重点。然而,在众多的养生方法中,有些误区不仅不会对健康有所帮助,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立秋后需要避开的几个养生误区,让你在秋天里保持最佳状态。
误区一:盲目进补
很多人认为秋季是进补的好时机,于是开始大量食用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科学。立秋后的气候仍然较为湿热,过度进补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上火等问题。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滋补品,适量进食,避免过量。
误区二:忽视保暖
虽然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到来,但气温并不会立即下降。很多人因此忽略了保暖措施,尤其是在早晚温差较大的时候,容易受凉感冒。建议大家适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误区三:减少运动
进入秋季,天气渐凉,很多人会减少户外运动的时间。实际上,秋季是进行户外运动的好时节,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可以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
误区四:饮食过于单一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各种蔬果大量上市。有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清肠”,选择单一的饮食结构,如只吃水果或蔬菜。这样做会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影响身体健康。合理的饮食应该是多样化,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的摄入。
误区五:忽视心理健康
秋季万物凋零,容易引发人的忧郁情绪。很多人忽视了心理健康的维护,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引发抑郁症。建议大家多参加社交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立秋后的养生需要科学合理,避免盲目跟风。只有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希望以上内容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祝大家在秋天里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
每年的立秋都牵动着大家的心,这一天不仅标志着秋天的开始,还影响着接下来的天气变化。然而,立秋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暑热会立即消散,有时反而还会迎来“秋老虎”的强势反扑。在民间,立秋天气的炎热与否,还与早立秋和晚立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农历与阳历的立秋之分
“早立秋”和“晚立秋”这两个说法,其实并不是指立秋当天的时间早晚,而是看这一天在农历的哪个月份。如果立秋出现在农历的六月,就称为“早立秋”;出现在农历的七月,则称为“晚立秋”。这一点来自于农民的智慧,他们通过长期观察天气,总结出了这种规律。
早立秋,意味着秋天来的早,凉意也跟着早早地到来。天一冷,农作物和人的生活都要做相应的调整。晚立秋则说明秋天来得晚,秋老虎肆虐的时间更长,人和农作物都要忍受更长时间的高温。
“早立秋冷飕飕”的现实意义
早立秋的年份,冷空气活动较早,天气会较快转凉。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早早地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尤其是早晚温差变大,夜里盖被子都会觉得冷飕飕的。这样的天气条件对农作物来说也是个挑战,耐寒的作物生长环境相对适宜,而那些需要温暖环境的作物则需要特别关注防寒措施。
对于农民来说,早立秋意味着要提前准备好收获工作,防止早霜冻害。比如北方的农民,要提前收获成熟的作物,确保它们不会被早霜冻坏。同时,还要做好防寒准备,尤其是在冷空气来袭的时候,注意防范天气突变对农作物的影响。
“晚立秋热死牛”的热浪
晚立秋的年份,意味着夏天的尾巴会更加顽强。即便立秋之后,天气依然炎热,所谓的“秋老虎”会肆虐一段时间。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可能会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白天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晚上也没法降温,真是“热死牛”。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农民要特别注意农作物的防暑降温。尤其是一些耐热能力较差的作物,需要采取措施避免高温对它们的影响,比如增加灌溉、遮阳等。同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高温中暑等健康问题。
根据今年的农历和阳历对照表,2024年的立秋正好落在农历七月初四,也就是说今年是个“晚立秋”。这意味着接下来的天气仍然会很热,秋老虎会继续“发威”一段时间。对于农民和普通人来说,都要做好应对高温天气的准备。
在“晚立秋”的年份,立秋之后的天气特点通常表现为持续高温,凉爽的秋风要等到更晚一些时候才会到来。这种天气变化,对于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来说可能不是那么友好,炎热的天气让人难以长时间在户外活动。
对于农作物来说,晚立秋的天气特点则意味着高温天气持续,作物的生长周期需要合理安排,避免高温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一些需要温度较低才能正常生长的作物,要特别关注防暑降温措施,确保它们能够顺利度过高温期。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句农谚,蕴含着丰富的气候知识和生活智慧。2024年的立秋正好落在农历七月初四,是个晚立秋的年份,预示着高温天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希望大家在享受秋季的美景和凉爽天气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暑降温,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
今日立秋,标志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离去,金灿灿的收获季节就要到来了,昼夜温差逐步加大,凉风也吹了起来……秋天这才真正到来!
①北京时间8月7日8时9分迎来立秋节气;
②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
③立秋这天,民间有“贴秋膘”“咬秋”“晒秋”等民俗;
④立秋时节,注意养生,饮食宜以养阴清肺、润燥止渴、静心安神为主。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在每年公历8月7、8日或9日。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秋季适量运动,对于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非常有益。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郊游等;《金匮要略》中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应多食用一些具有养肺生津、滋阴润燥的蔬果,如白萝卜、胡萝卜、梨、苹果、葡萄、香蕉、柿子、冬瓜、百合等;中医认为悲伤肺。
秋季应注意心理保养,让自己保持愉快心情和乐观情绪,以免悲伤情绪损伤肺脏;秋季养肺,可以选用滋阴润燥、敛肺补肾的药物,如麦门冬、枸杞子、北沙参、石斛、百合等;秋季气候变凉,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进入晩[wǎn]秋季节更应如此,以防寒气侵袭肺部和气管,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其他慢性病。此外,还应早睡早起,顺应“秋冬养阴”原则。
网络通讯
42.70MB
媒体音乐
34.24MB
时尚购物
34.09MB
金融理财
46.43MB
小说阅读
69.30MB
成长教育
111.39MB
住宿驿站
27.77MB
41.54MB
摄影美学
41.66MB
棋牌扑克
211.83MB
角色扮演
268.20MB
休闲益智
45.91MB
145.30MB
73.84MB
141.71MB
传奇三国
201.42MB
85.64MB
战争塔防
68.28MB
渝ICP备20008086号-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inglingyihcn@163.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All Right Reserved
立秋后,这些养生误区请绕行
立秋过后,天气逐渐转凉,养生保健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重点。然而,在众多的养生方法中,有些误区不仅不会对健康有所帮助,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立秋后需要避开的几个养生误区,让你在秋天里保持最佳状态。
误区一:盲目进补
很多人认为秋季是进补的好时机,于是开始大量食用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科学。立秋后的气候仍然较为湿热,过度进补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上火等问题。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滋补品,适量进食,避免过量。
误区二:忽视保暖
虽然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到来,但气温并不会立即下降。很多人因此忽略了保暖措施,尤其是在早晚温差较大的时候,容易受凉感冒。建议大家适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误区三:减少运动
进入秋季,天气渐凉,很多人会减少户外运动的时间。实际上,秋季是进行户外运动的好时节,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可以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
误区四:饮食过于单一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各种蔬果大量上市。有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清肠”,选择单一的饮食结构,如只吃水果或蔬菜。这样做会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影响身体健康。合理的饮食应该是多样化,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的摄入。
误区五:忽视心理健康
秋季万物凋零,容易引发人的忧郁情绪。很多人忽视了心理健康的维护,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引发抑郁症。建议大家多参加社交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立秋后的养生需要科学合理,避免盲目跟风。只有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希望以上内容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祝大家在秋天里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
原来立秋还有早晚之分,立秋的说法和寓意
每年的立秋都牵动着大家的心,这一天不仅标志着秋天的开始,还影响着接下来的天气变化。然而,立秋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暑热会立即消散,有时反而还会迎来“秋老虎”的强势反扑。在民间,立秋天气的炎热与否,还与早立秋和晚立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农历与阳历的立秋之分
“早立秋”和“晚立秋”这两个说法,其实并不是指立秋当天的时间早晚,而是看这一天在农历的哪个月份。如果立秋出现在农历的六月,就称为“早立秋”;出现在农历的七月,则称为“晚立秋”。这一点来自于农民的智慧,他们通过长期观察天气,总结出了这种规律。
早立秋,意味着秋天来的早,凉意也跟着早早地到来。天一冷,农作物和人的生活都要做相应的调整。晚立秋则说明秋天来得晚,秋老虎肆虐的时间更长,人和农作物都要忍受更长时间的高温。
“早立秋冷飕飕”的现实意义
早立秋的年份,冷空气活动较早,天气会较快转凉。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早早地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尤其是早晚温差变大,夜里盖被子都会觉得冷飕飕的。这样的天气条件对农作物来说也是个挑战,耐寒的作物生长环境相对适宜,而那些需要温暖环境的作物则需要特别关注防寒措施。
对于农民来说,早立秋意味着要提前准备好收获工作,防止早霜冻害。比如北方的农民,要提前收获成熟的作物,确保它们不会被早霜冻坏。同时,还要做好防寒准备,尤其是在冷空气来袭的时候,注意防范天气突变对农作物的影响。
“晚立秋热死牛”的热浪
晚立秋的年份,意味着夏天的尾巴会更加顽强。即便立秋之后,天气依然炎热,所谓的“秋老虎”会肆虐一段时间。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可能会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白天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晚上也没法降温,真是“热死牛”。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农民要特别注意农作物的防暑降温。尤其是一些耐热能力较差的作物,需要采取措施避免高温对它们的影响,比如增加灌溉、遮阳等。同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高温中暑等健康问题。
根据今年的农历和阳历对照表,2024年的立秋正好落在农历七月初四,也就是说今年是个“晚立秋”。这意味着接下来的天气仍然会很热,秋老虎会继续“发威”一段时间。对于农民和普通人来说,都要做好应对高温天气的准备。
在“晚立秋”的年份,立秋之后的天气特点通常表现为持续高温,凉爽的秋风要等到更晚一些时候才会到来。这种天气变化,对于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来说可能不是那么友好,炎热的天气让人难以长时间在户外活动。
对于农作物来说,晚立秋的天气特点则意味着高温天气持续,作物的生长周期需要合理安排,避免高温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一些需要温度较低才能正常生长的作物,要特别关注防暑降温措施,确保它们能够顺利度过高温期。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句农谚,蕴含着丰富的气候知识和生活智慧。2024年的立秋正好落在农历七月初四,是个晚立秋的年份,预示着高温天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希望大家在享受秋季的美景和凉爽天气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暑降温,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
8月7日8时9分迎来立秋,孟秋时节正式开始
今日立秋,标志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离去,金灿灿的收获季节就要到来了,昼夜温差逐步加大,凉风也吹了起来……秋天这才真正到来!
①北京时间8月7日8时9分迎来立秋节气;
②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
③立秋这天,民间有“贴秋膘”“咬秋”“晒秋”等民俗;
④立秋时节,注意养生,饮食宜以养阴清肺、润燥止渴、静心安神为主。
今日迎立秋,那么立秋该吃点什么?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在每年公历8月7、8日或9日。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秋季适量运动,对于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非常有益。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郊游等;《金匮要略》中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应多食用一些具有养肺生津、滋阴润燥的蔬果,如白萝卜、胡萝卜、梨、苹果、葡萄、香蕉、柿子、冬瓜、百合等;中医认为悲伤肺。
秋季应注意心理保养,让自己保持愉快心情和乐观情绪,以免悲伤情绪损伤肺脏;秋季养肺,可以选用滋阴润燥、敛肺补肾的药物,如麦门冬、枸杞子、北沙参、石斛、百合等;秋季气候变凉,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进入晩[wǎn]秋季节更应如此,以防寒气侵袭肺部和气管,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其他慢性病。此外,还应早睡早起,顺应“秋冬养阴”原则。
网络通讯
42.70MB
媒体音乐
34.24MB
时尚购物
34.09MB
金融理财
46.43MB
小说阅读
69.30MB
成长教育
111.39MB
住宿驿站
27.77MB
成长教育
41.54MB
摄影美学
41.66MB
棋牌扑克
211.83MB
角色扮演
268.20MB
休闲益智
45.91MB
棋牌扑克
145.30MB
休闲益智
73.84MB
角色扮演
141.71MB
传奇三国
201.42MB
棋牌扑克
85.64MB
战争塔防
68.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