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消息,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面向院内科研人员及学生发布了一项重要文件——《关于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诚信提醒》(简称《诚信提醒》),旨在强化科研诚信,指导科技工作者在探索与应用AI技术时遵循伦理规范。
中国科学院官方称,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给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变革与创新,同时也对支撑科研诚信的现有实践提出了严峻挑战。譬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伪造数据,生成欺骗性研究论文,极易引发新形式的论文代写、抄袭剽窃、洗稿等学术不端行为,极大损害了科学研究的可信度。
《诚信提醒》由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组织院内外专家,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活动全流程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经深入讨论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共八条。
这是自 2018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连续第 7 年发布诚信提醒,分别聚焦学术评议、科技奖励推荐、学术成果发布、科研原始记录、科研伦理、论文署名等关键环节,倡导并号召科研人员诚实守信。
附《诚信提醒》全文:
关于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诚信提醒
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
(2024 年 9 月 10 日发布)
为了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避免误用、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科研诚信风险,遵循诚实、透明、负责任的原则,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依据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要求,对我院科技人员和学生提醒如下:
提醒一:在选题调研、文献检索、资料整理时,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跟踪研究动态,收集整理参考文献,并对人工智能生成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进行辨识;反对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调研报告、选题建议、文献综述等。
提醒二:在申报材料撰写时,如使用了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对内容负责,并全面如实声明使用情况;反对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申报材料。
提醒三:在数据收集和使用时,如使用了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模拟仿真数据、测试数据等,或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全面如实声明使用情况;反对将人工智能生成的数据作为实验数据。
提醒四:在音视频和图表制作时,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完成,应对生成内容进行标识,并全面如实声明使用情况;反对使用人工智能直接生成音视频和图表。
提醒五:在成果撰写时,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整理已有的理论、材料与方法等,可进行语言润色、翻译、规范化检查;反对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核心创新成果,反对使用人工智能生成整篇成果及参考文献。
提醒六:在同行评议中,反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撰写同行评议意见,不得将评议信息上传至未经评议组织者认可的工具平台。
提醒七:在科研活动中,如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应在注释、致谢、参考文献或附录等部分声明工具的名称、版本、日期及使用过程;反对未加声明直接使用。
提醒八:在选择人工智能技术时,应使用经国家备案登记的服务工具;反对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危害数据安全,侵犯知识产权,泄露个人隐私等。
院属各单位应依据上述提醒,结合本单位学科特点和学术惯例,开展必要的教育培训,引导科技人员和学生透明、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9月3日消息,生物适配性作为植入式生物电子设备的核心特性,确保了这些先进装置能够在复杂的人体环境中安全、有效地运作。它综合了生物相容性,以防止免疫排斥;力学匹配,保证无损结合;几何适配,实现精准植入;以及功能匹配,促进与生物体系统的无缝协同。这一系列特性的优化,标志着生物电子技术正迈向更高层次的整合与应用。
蚕丝蛋白材料是制备生物医学植入物的良好材料,并已得到临床应用,其具有无生物毒性、不引起排异反应、体内可降解、柔性、力学性质可调及可实现功能化等优秀性质,但这种生物聚合物在用于制备生物电子器件时仍面临一定的风险与挑战,例如会因为溶解特性而吸水破裂。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陶虎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合作,基于蚕丝蛋白材料开发了一种具有高度组织 / 器官适配性的植入式生物电子器件。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附 DOI:10.1002/adma.202405892)。
他们基于蚕丝蛋白膜的超收缩特性确保了蛋白膜表面功能结构遇水不断裂,结合多层蚕丝蛋白膜键合工艺和结构设计开发了形变可控的水触发几何重构蛋白薄膜,并通过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与功能化蛋白膜实现了特定功能。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柳克银表示,蚕丝蛋白薄膜常用于制作植入式生物电子器件的衬底。这种薄膜遇水后会吸水膨胀,使得器件表面的导电结构被撕裂,致使电子器件无法在人体内长期工作。此外,用蚕丝蛋白制作的柔性电子器件往往通过被动形变的方式与人体的组织器官相贴合。这意味着这些器件的贴附效果有限,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研究团队在保留丝蛋白材料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基础上,利用蚕丝蛋白材料的超收缩特性与键合工艺实现了器件的水触发可控几何重构,进一步实现了器件与目标组织或器官在几何结构与功能上的匹配。
“大多数柔性物质遇水会膨胀,但蜘蛛丝例外,遇水反而收缩,这种超收缩性是蜘蛛网遇水不破的奥秘”,柳克银表示,研究团队受此启发,调整了蚕丝蛋白的分子结构,使其具备超收缩特性,不会遇水膨胀断裂。
为了让蚕丝蛋白膜具备更好的贴附效果,研究团队利用多层蚕丝蛋白膜键合工艺,设计开发出形变可控的水触发几何重构蛋白薄膜。
“人体的器官和组织有各种形状,通过叠加可收缩、可扩张的蚕丝蛋白膜,可以使植入器件的形态产生变化”,柳克银表示,团队利用微纳米加工技术等方法,最终实现了蚕丝蛋白植入式器件与目标组织或器官的适配功能。
研究团队不断创新,将蚕丝“跨界”应用于神经接口,解决了神经电极在植入时容易造成较大创伤的问题。
受爬藤植物启发,研究团队基于双层可卷曲蚕丝蛋白膜及 MEMS 工艺进一步开发了一种用于外周神经的螺旋电极,并在大鼠身上验证了其电生理刺激、记录功能以及中长期在体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该电极可通过水触发的方式实现几何重构,从而紧密贴附于大鼠外周神经并构成良好的生物-电子界面。在中长期在体植入后,未见电极导致的显著排异反应发生。以上结果表明,多层几何可重构蛋白膜在制备具有高度适配性的生物电子器件方面有较好应用前景。
柳克银表示:“在进一步集成可控给药、电刺激等功能后,这类植入式电子生物器件有望应用于外周神经修复、脑皮层电生理信号记录以及肠道疾病治疗等方面。”
网络通讯
42.70MB
媒体音乐
34.24MB
时尚购物
34.09MB
金融理财
46.43MB
小说阅读
69.30MB
成长教育
111.39MB
住宿驿站
27.77MB
41.54MB
摄影美学
41.66MB
棋牌扑克
211.83MB
角色扮演
268.20MB
休闲益智
45.91MB
145.30MB
73.84MB
141.71MB
传奇三国
201.42MB
85.64MB
战争塔防
68.28MB
渝ICP备20008086号-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inglingyihcn@163.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All Right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发布科研AI应用八大诚信原则,旨在引导科研活动中的技术伦理规范
9月11日消息,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面向院内科研人员及学生发布了一项重要文件——《关于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诚信提醒》(简称《诚信提醒》),旨在强化科研诚信,指导科技工作者在探索与应用AI技术时遵循伦理规范。
中国科学院官方称,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给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变革与创新,同时也对支撑科研诚信的现有实践提出了严峻挑战。譬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伪造数据,生成欺骗性研究论文,极易引发新形式的论文代写、抄袭剽窃、洗稿等学术不端行为,极大损害了科学研究的可信度。
《诚信提醒》由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组织院内外专家,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活动全流程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经深入讨论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共八条。
这是自 2018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连续第 7 年发布诚信提醒,分别聚焦学术评议、科技奖励推荐、学术成果发布、科研原始记录、科研伦理、论文署名等关键环节,倡导并号召科研人员诚实守信。
附《诚信提醒》全文:
关于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诚信提醒
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
(2024 年 9 月 10 日发布)
为了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避免误用、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科研诚信风险,遵循诚实、透明、负责任的原则,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依据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要求,对我院科技人员和学生提醒如下:
提醒一:在选题调研、文献检索、资料整理时,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跟踪研究动态,收集整理参考文献,并对人工智能生成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进行辨识;反对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调研报告、选题建议、文献综述等。
提醒二:在申报材料撰写时,如使用了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对内容负责,并全面如实声明使用情况;反对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申报材料。
提醒三:在数据收集和使用时,如使用了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模拟仿真数据、测试数据等,或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全面如实声明使用情况;反对将人工智能生成的数据作为实验数据。
提醒四:在音视频和图表制作时,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完成,应对生成内容进行标识,并全面如实声明使用情况;反对使用人工智能直接生成音视频和图表。
提醒五:在成果撰写时,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整理已有的理论、材料与方法等,可进行语言润色、翻译、规范化检查;反对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核心创新成果,反对使用人工智能生成整篇成果及参考文献。
提醒六:在同行评议中,反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撰写同行评议意见,不得将评议信息上传至未经评议组织者认可的工具平台。
提醒七:在科研活动中,如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应在注释、致谢、参考文献或附录等部分声明工具的名称、版本、日期及使用过程;反对未加声明直接使用。
提醒八:在选择人工智能技术时,应使用经国家备案登记的服务工具;反对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危害数据安全,侵犯知识产权,泄露个人隐私等。
院属各单位应依据上述提醒,结合本单位学科特点和学术惯例,开展必要的教育培训,引导科技人员和学生透明、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中国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突破:蜘蛛丝启发蛋白结构创新,蚕丝神经接口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9月3日消息,生物适配性作为植入式生物电子设备的核心特性,确保了这些先进装置能够在复杂的人体环境中安全、有效地运作。它综合了生物相容性,以防止免疫排斥;力学匹配,保证无损结合;几何适配,实现精准植入;以及功能匹配,促进与生物体系统的无缝协同。这一系列特性的优化,标志着生物电子技术正迈向更高层次的整合与应用。
蚕丝蛋白材料是制备生物医学植入物的良好材料,并已得到临床应用,其具有无生物毒性、不引起排异反应、体内可降解、柔性、力学性质可调及可实现功能化等优秀性质,但这种生物聚合物在用于制备生物电子器件时仍面临一定的风险与挑战,例如会因为溶解特性而吸水破裂。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陶虎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合作,基于蚕丝蛋白材料开发了一种具有高度组织 / 器官适配性的植入式生物电子器件。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附 DOI:10.1002/adma.202405892)。
他们基于蚕丝蛋白膜的超收缩特性确保了蛋白膜表面功能结构遇水不断裂,结合多层蚕丝蛋白膜键合工艺和结构设计开发了形变可控的水触发几何重构蛋白薄膜,并通过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与功能化蛋白膜实现了特定功能。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柳克银表示,蚕丝蛋白薄膜常用于制作植入式生物电子器件的衬底。这种薄膜遇水后会吸水膨胀,使得器件表面的导电结构被撕裂,致使电子器件无法在人体内长期工作。此外,用蚕丝蛋白制作的柔性电子器件往往通过被动形变的方式与人体的组织器官相贴合。这意味着这些器件的贴附效果有限,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研究团队在保留丝蛋白材料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基础上,利用蚕丝蛋白材料的超收缩特性与键合工艺实现了器件的水触发可控几何重构,进一步实现了器件与目标组织或器官在几何结构与功能上的匹配。
“大多数柔性物质遇水会膨胀,但蜘蛛丝例外,遇水反而收缩,这种超收缩性是蜘蛛网遇水不破的奥秘”,柳克银表示,研究团队受此启发,调整了蚕丝蛋白的分子结构,使其具备超收缩特性,不会遇水膨胀断裂。
为了让蚕丝蛋白膜具备更好的贴附效果,研究团队利用多层蚕丝蛋白膜键合工艺,设计开发出形变可控的水触发几何重构蛋白薄膜。
“人体的器官和组织有各种形状,通过叠加可收缩、可扩张的蚕丝蛋白膜,可以使植入器件的形态产生变化”,柳克银表示,团队利用微纳米加工技术等方法,最终实现了蚕丝蛋白植入式器件与目标组织或器官的适配功能。
研究团队不断创新,将蚕丝“跨界”应用于神经接口,解决了神经电极在植入时容易造成较大创伤的问题。
受爬藤植物启发,研究团队基于双层可卷曲蚕丝蛋白膜及 MEMS 工艺进一步开发了一种用于外周神经的螺旋电极,并在大鼠身上验证了其电生理刺激、记录功能以及中长期在体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该电极可通过水触发的方式实现几何重构,从而紧密贴附于大鼠外周神经并构成良好的生物-电子界面。在中长期在体植入后,未见电极导致的显著排异反应发生。以上结果表明,多层几何可重构蛋白膜在制备具有高度适配性的生物电子器件方面有较好应用前景。
柳克银表示:“在进一步集成可控给药、电刺激等功能后,这类植入式电子生物器件有望应用于外周神经修复、脑皮层电生理信号记录以及肠道疾病治疗等方面。”
网络通讯
42.70MB
媒体音乐
34.24MB
时尚购物
34.09MB
金融理财
46.43MB
小说阅读
69.30MB
成长教育
111.39MB
住宿驿站
27.77MB
成长教育
41.54MB
摄影美学
41.66MB
棋牌扑克
211.83MB
角色扮演
268.20MB
休闲益智
45.91MB
棋牌扑克
145.30MB
休闲益智
73.84MB
角色扮演
141.71MB
传奇三国
201.42MB
棋牌扑克
85.64MB
战争塔防
68.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