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IT解答 > 中国科学院新项目:百所联网工程即将开始!

中国科学院新项目:百所联网工程即将开始!

发布时间:2024-07-28 09:16:51 作者:001资源网 阅读:0次

1995年4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京外单位联网工程(简称"百所联网"工程)。其目标是在北京地区已经入网的30多个研究所的基础上把网络扩展到全国24个城市,实现国内各学术机构的计算机互联并和Internet相连。

中国科学院于1995年4月启动

扩展阅读:

1995年4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京外单位联网工程(简称"百所联网"工程)。其目标是在北京地区已经入网的30多个研究所的基础上把网络扩展到全国24个城市,实现国内各学术机构的计算机互联并和Internet相连。在此基础上,网络不断扩展,逐步连接了中国科学院以外的一批科研院所和科技单位,成为一个面向科技用户、科技管理部门及与科技有关的政府部门服务的全国性网络,并改名为"中国科技网"(CSTNet)。

中国科学院于1995年4月启动

1995年8月25日~27日,中科院“百所联网”工程总体组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定了院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方案。会议确定将综合利用公用分组网(HINAPCA)和公用电话网(PSTN)等多种通信手段,在全院范围实现多网点互联的计算机通信网络。

1995年12月,中科院百所联网工程完成,至1997年底,已连接100多个以太网、3000多台计算机、1万多名用户,成为中国地域广、用量大、性能好、通信量大、服务设施齐全的全国性科研教育网络。

第一代GSM标准问世,开创1990年科技新纪元

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即GSM,又称泛欧数字式移动电话系统,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移动电话标准。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亿人正在使用GSM电话。GSM标准的广泛使用使得在移动电话运营商之间签署“漫游协定”后用户的国际漫游变得很平常。GSM相较它以前的标准最大的不同是他的信令和语音信道都是数字的,因此GSM被看作是第二代(2G)移动电话系统。GSM标准当前由3GPP组织负责制定和维护。

第一代GSM标准于1990年完成

展阅读

198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电话技术开始应用,当时存在众多互不兼容的标准造成很大的不便。

由于这个原因,西欧国家开始考虑制定一个统一的下一代移动电话标准,以便能够提供更多样的功能和使用户漫游更加容易。最开始标准起草和制定的准备工作由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负责管理

具体工作由1982年起成立的一系列“移动专家组”负责。GSM的名字即是移动专家组(法语:Groupe Spécial Mobile)的缩写,后来这一缩写的含义被改变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以方便GSM向全世界的推广。

1987年5月,GSM成员国达成一致,确定了GSM最重要的几项关键技术。

1989年,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从CEPT接手标准的制定工作。

第一代GSM标准于1990年完成

投入应

1990年,第一版GSM标准完成。

1992年1月,芬兰的Radiolinja成为第一个商业运营的GSM网络。

亚洲最早的GSM运营网络是中国香港电讯CSL。而中国内地也在1994年跟进,由当时中国电信移动通信局(现在的中国移动)以“全球通数字移动电话网”名称运营,后演变为全球通品牌。

GSM的推出推动了移动通信的普及,用户持续快速增长。1995年,全球用户达到1千万,1998年,达到一亿,2005年已经超过15亿。

第一代GSM标准于1990年完成

3G时

1998年,目标为制订接替GSM的第三代移动电话(3G)规范的3GPP引导。3GPP也接受了维护和继续开发GSM规范的工作。ETSI是3GPP的成员之一。

在发展的过程中,GSM系统的功能不断得到丰富,从而能够提供更多样的服务。由GSM系统首先引入的短信息服务(SMS)提供了一种新颖、便捷、廉价的通讯方式。1994年,GSM实现了基于电路交换的数据业务和传真服务。

1999年,WAP协议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

2000年后开始商用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使得GSM系统能够以效率更高的分组方式提供数据通讯。
2003年,EDGE技术开始商用,提供了接近3G的数据通讯能力。

历史新纪元:网络交换机与IMP引领UCLA迈向无限连接时代

1969年8月29日,第一台网络交换机和第一台网络设备(称为“IMP”,接口消息处理器的缩写)被送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1969年8月29日,第一台网络交换机和第一台网络设备IMP被送到UCLA

展阅读

F.Heart善于组织高效的工程师队伍。IMP研制小组仅10多人,MIT电子工程教授B.Kahn最先加入并负责理论研究,小组成员多数来自林肯实验室,有硬件大师,也有编程高手, 他们自称是“IMP的家伙们”。1969年元月,这个小组开始着手设计制造第一台IMP,年底前必须交出4台实验样机,让阿帕网正式运作。
Heart小组要把Honeywell 516电脑改造成一台谁也没有见过的机器。与当时所有的电脑一样,516机既没有硬盘, 也没有软盘,由磁芯阵列充当存储装置,穿孔纸带阅读机输入程序,用汇编语言设计软件<7以如此简陋的设备完成如此艰巨的使命,他们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除此之外,“ IMP的家伙们”还要与网络各节点相互协调, 一个一个解决界面问题。千钧重担压在B.Kahn肩上,许多时间他都伴随着电话生活,起草出一份精确明晰的界面技术参数说明书。在此期间,他的伙伴们也克服种种困难,按期完成了复杂的界面设备制作任务。

1969年8月底,第一台IMP终于到了装箱的时刻。它的外形就像一台老式冰箱,约重400公斤,包裹在一层厚实的钢板外壳里, 的确达到了APRA提出的“军用指标”。为了抢时间,这台IMP由飞机空运至洛杉矶阿帕网第节点UALC 。有趣的是,尽管F.Heart千叮嘱万叮嘱,运输时绝不允许装倒,并让人写下“切勿倒置”的标记,可洛杉矶机场接货的人却发现,“切勿倒置”的字样必须倒着看。幸亏这台“军用品”坚固无比,没有因此发生故障。

F.Heart在BBN公司工作达28年之久,1995年才以68岁的高龄退休。互联网络将不会忘记他和他的小组为“小精灵”催生的业绩。

1969年8月30日,第一台IMP乘班机从波士顿飞抵洛杉矶。UCLA Leonard Kleinrock教授领着一班人迎候在波特大厅门前,大伙七手八脚地将这个“小精灵”运送到3400房间,UCLA准备参加联网的主机一Sigma-7正静静地 “躺”在这一房间里。

1969年8月29日,第一台网络交换机和第一台网络设备IMP被送到UCLA

ARPANET计划:Larry Roberts揭晓助推互联网登场!

Larry Roberts 于1968年6月3日公布了ARPANET计划。

1968年6月3日,Larry Roberts公布了ARPANET计划

展阅读

1967年10月,罗伯茨在田纳西州加特林堡举行的ACM操作系统原理研讨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多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间通信”的论文,总结了ARPANET计划。

然后,他编写了一份名为“Multiple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computer Communication”的计划,以构建该网络的工作实现。该项目的部分理由是,不同的部门将能够登录到其他计算机并远程使用他们的程序,从而节省自己购买或构建程序的成本,并极大地扩展了网络上每个站点的可用能力。他于1968年6月3日向泰勒提交了这份报告,泰勒于6月21日批准了这份报告。

渝ICP备20008086号-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inglingyihcn@163.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