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青岛能源所科研新飞跃:中国科学院固态锂电池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青岛能源所科研新飞跃:中国科学院固态锂电池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发布时间:2024-08-01 16:20:31 作者:001资源网 阅读:0次

近日消息,全固态锂电池凭借其采用的不可燃无机固态电解质技术,正逐步成为高安全性储能领域的理想解决方案,有效满足了市场对此类需求的快速增长。这项技术的突破,为未来能源存储应用开启了全新可能,特别是在提高安全标准及拓宽应用场景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青岛能源所科研新飞跃:中国科学院固态锂电池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全固态锂电池通常采用包含了电极活性材料、导电子和导离子助剂的复合电极。不同组分之间在化学、电化学和力学等性能上难以完美匹配从而诱发多种界面问题,严重恶化电池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

对此,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在崔光磊研究员带领下,由鞠江伟、崔龙飞、张舒博士等开创性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均质化正极材料 ——Li1.75Ti2(Ge0.25P0.75S3.8Se0.2)3,兼具高离子电导率(0.2 mS cm−1)、高电子电导率(225 mS cm−1)和高放电比容量(250 mA h g−1)。

与传统材料相比,这种材料具有高电导率、高能量密度、长使用寿命等优势,颠覆了全固态锂电池复合正极的范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难题,制备出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电池。

这一突破有望让电子设备小型化、长续航的梦想成为现实,相关研究成果已于 7 月 31 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 能源》上(附 DOI:10.1038/s41560-024-01596-6)。

该材料的离子和电子电导率高于传统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 1000 倍以上,比容量超过目前的高镍正极材料。同时,该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仅发生 1.2% 的体积形变,低于传统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 50%。

高的电导率可确保正极在不添加导电助剂的情况下正常充放电,低的体积形变保证了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结构的稳定性。以 100% 活性材料构筑的全固态锂电池在 5000 圈循环后保持初始容量的 80%,其 390 Wh/kg 的高能量密度是目前所报道长循环全固态锂电池的 1.3 倍。

官方指出,这项研究对开发高能量密度、长使用寿命的储能设备,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网、深海深空装备等提供安全、耐久的动力源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开发新型储能体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在太阳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百米柔性钙钛矿电池产线投入运行

近日消息,柔性钙钛矿组件由于其卓越的柔韧性、轻质特性和可塑性,正逐渐成为多个领域的关注焦点。这些材料的独特属性使它们非常适合应用于物联网设备、智能家居系统、移动能源解决方案及公共交通工具上,预示着在未来的智能互联与绿色能源趋势中,它们将扮演关键角色,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边界拓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在太阳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百米柔性钙钛矿电池产线投入运行

中国科学院表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柔性大面积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产线研发”本周取得了新进展,成功建成卷对卷连续制备柔性钙钛矿组件产线,研发的 350 毫米 ×1050 毫米尺寸的大面积柔性组件效率高达 17.75%,连续制备的长度和效率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据介绍,该科研项目由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大连化物所太阳能研究部薄膜硅太阳电池组(DNL1606 组)刘生忠团队承担完成,旨在推进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进程,致力于实现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高效、稳定与大规模生产。

官方指出,“柔性大面积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产线研发”科研项目旨在推进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进程,致力于实现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高效、稳定与大规模生产。

通过官方获悉,该项目于近日举办验收专家审查会,审查专家组成员在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审阅了相关文件后,经充分质询和认真讨论,同意通过验收。

专家组认为,该科研项目的验收方法符合合同、验收大纲、行业标准的要求;汇报材料、测试报告、测试验收单等数据记录完整齐备,研发过程规范透明;柔性大面积≥350×1000mm2 的组件最高效率达到 17.75%,稳定性通过合同规定的 IEC 61215 测试要求,均超过项目验收指标。

渝ICP备20008086号-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inglingyihcn@163.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All Right Reserved